庸俗至极的长篇小说《只做情人,不结婚》(1 / 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比较确切的考古资料是甲骨卜辞和信实可据的典籍。如甲骨卜辞中的“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卜辞通纂》三六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八世纪到前六世纪中)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西方文化中,最早的史诗是盲人歌手荷马吟诵的《伊利亚特》,大约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另一部《奥德赛》比《伊利亚特》略晚,属于奴隶社会萌芽时期的作品。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的源头是比较相似的。

中国文学在《诗经》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统治阶级所掌控,反映世人、世俗的意识慢慢消失。它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比较典型的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结构模式成为科举制的最高标准和要求。无论是韩愈,还是陶渊明,甚至是鲁迅,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是为“国”和为“家”服务的。陶渊明虽然高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但内心深处依然是面对残酷现实无力抗争而发出的声嘶力竭的呐喊。

我不知道“文人”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只知道“文人画”一词是在元明时期出现的。文人们以自己的文章“高雅”为荣,画家们以自己不是画匠而自豪。什么样的文章叫做“雅”呢?我认为就是老百姓很少说的话、很少写的字或词语,说白了就是不太容易看得懂的文章。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典籍、文献就没有必要再作注释这项工作了。齐白石老人说过一句关于中国画意境的名言:“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点出了中国画美学观念的精髓。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美学意义表述。

有高雅就有低俗,当然是指在中国的范围内了。“小说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中国一直被封建正统文人排斥,并视为下九流的东西,因此造成了‘中国小说自古无史’的局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序言)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是因为小说“俗”,它是面向全体大众的文学,只要认识些字就能看得懂、弄得明白。老百姓读小说总不能经常请专家学者来注释或讲解吧?因此所谓的正统文人或清雅之士就把大众化、通俗化的小说视作低俗之物了。

中国小说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唐代的传奇,比较典型作品的是《风尘三侠》,有些专家认作是当代武侠小说的鼻祖。后来有少数文人也参加到小说创作的队伍中去了,如蒲松龄等。我想在封建时代文人创作小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这种工作在当时好像是不怎么光彩的。但是历史不会以个人的好恶来下定论,它是以作品的艺术水准和现实意义来衡量每一位知识分子的艺术成就的。如果蒲松龄不肯放下架子一味地写着八股文章,也未必能传名千古。

明清是我国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它的最高成就是以世俗小说为标志的。其他的还有神魔小说、英雄传奇小说、政治军事小说等。四大古典名著就是这几个方面题材的代表。另外《金瓶梅》以其特殊的身份也在小说史上抹下浓重的一笔,现代好多学者认为没有《金瓶梅》的开启之功,就没有后来的《红楼梦》。鲁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描写农民的作家。

从唐朝的传奇到明清的小说,小说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对世俗的表现,并且用最通俗的语言(口语)来表达。其实远古的《诗经》也是当时的一本通俗读物,就相当于现代的流行歌曲,所以欧阳修和朱熹认为它是淫奔之诗。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小说是低俗的呢?我觉得是小说如实地、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不是小说低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和场景搬到台面上来,让人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才产生了庸俗的感觉。

陶渊明的作品为什么被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呢?那是因为残酷的现实在他笔下被美化成了桃花源,劳苦困顿在他笔下变成了怡情心志的乐趣!这样的文章能不叫落魄失意的人们喜欢吗?

也许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也许是现实生活中的阴霾全被我看到了,被我感知到了,所以我才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只做情人,不结婚》。欲望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我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把它们写出来,所以大家看了就会说这部小说低俗。我为什么不写凡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呢?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具备这种特异功能。性欲、情欲是成年人的正当需要,我表现它是想让人们认识到它的正负面作用。有人说我无聊,其实是生活无聊。如果生活中没有那事情,我怎么能瞎编得出来呢?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黑夜和白昼,每个人都在这个庸俗的现实中生活,其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演绎着无数的苦恼、爱恨、无奈……突然我把它搬到纸面上来,就会让人感觉到这些太低俗了。

无事梧桐2007-4-26深夜于天津蓟县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