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没有学校,小儿郎都要去三里之外的五亭镇上学,下午放学时分,三三两两的农家孩子,懒洋洋地走在铁道边,不时地对同路回家的铁路职工子女不友好地挤眉弄眼,城乡差别在孩提时就深深打上了不公平的烙印。
农村学生为了逃避早回家要去放羊或割猪草,一般都在路上磨蹭,有的甚至躲在一处玩赌‘香烟壳’,不混到天黑不回家。很多孩子的母亲总站在家门口翘首,指望孩子回家帮凑,急性的家长看天色将黑也不见小孩踪影,甚至会怒不可竭地灭了厨房灶火赶往学校,经常有赖在路上玩耍的孩子被父母逮个正着。
施大茂也爱玩这些,每天口袋里装着各种各样的香烟壳,这些玩意是那个时代孩子财富的象征,大家都在比谁的多、比谁的好!因在孩子心目中有收藏价值,也就出现了同学间赌香烟壳玩。大茂的父母对这些不太在意,从来没有为这些事斥责过他,家里也没有什么农家活要他帮凑。
小家伙长的也算结实,外婆给他过完十岁生日时,个头已过一米三,平时爱理个‘西洋发’,他几乎有点怨父母给他生成这张肉墩墩的小脸,认为这张肉脸文绉绉的有些稚气,为了弥补文雅的长相,平时总好皱着眉头装酷。与一般小孩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穿着整齐清爽,全然不像农村孩子,长辈们都习惯叫他“老茂弟”,在家里排行老大,底下尚有弟妹两个,在多子多福旧观念的农村,这一家是算幸运的,搭上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末班车。
大茂是一个不太合群孩子,在五亭小学上二年级,父母应该是半拉子泥腿子,和真正吃商品粮的工人就差那么一点,这是当时计划经济政策无奈的社会阶层,叫做“转正不转粮”。父亲施瑞中是个泥瓦匠,县手工业管理局在五亭镇办有一个建筑工程队,他凭着一身好手艺,从借用到正式招聘几乎没有周折;母亲会做裁缝,也会在五亭成衣厂繁忙季节招进当临时工,他们和真正的工人阶层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国家供应粮食,每年需要到农村履行劳动指标,不去完成就必须要买工分,要不然就没有粮食分。
大茂在同学中算是一个家境比较好的,除了比不上那些真正工人家庭的孩子,一般靠农村生产队里劳作的家庭那算是强多了。同学们都是根据自己家庭背景形成玩耍的群体,小镇子农村孩子多,他们组成的群体相对强势,专门针对吃商品粮家庭的同学,把吃商品粮的居民户称其为“蛀米虫”;工人家庭出身的同学人数较少,他们自恃社会地位优越,对农村同学不屑一顾,回敬他们为“担粪侬”。
最无奈的就是像大茂这样家庭背景的人,数量极少,他是‘两不靠’,不是真正的工人,也不是下地干活的农民,两边都没有人理,自己没有点力气和筋骨,遇到同学之间的纠葛没有人会来帮你撑腰。校风环境造成大茂一直无奈地保持低调,也不想去拍谁的马屁,在班级里各方面属于中上,他不合群,某种角度看还有点孤僻。
小学三年级的冬天,母亲帮他买了一顶棉帽,好歹等到了一个大冷天,大茂带了它去上学,也许在那些衣衫褴褛的贫穷孩子面前太招眼,课间活动时被淘气的同学抢去抛高玩,新帽子弄脏了回家要挨父母的骂,他火烧火燎地去追,一帮同学使坏,在一旁喝倒彩,大茂咬紧牙关,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快抓到他瞬间,那位同学像抢橄榄球一样迅速丢给别的同学。大茂没辙,又去追另一个,同学们一次次哄笑把大茂激怒了,当这个同学又把帽子甩给别的同学时,大茂上去朝他脸上就是一拳,同学“哎哟”一声,护着脸蹲在地上直哭。
有一个头比较大的为同村小伙伴挨打出头,那小子恶狠狠地捏着拳朝大茂打来,大茂没有躲,反而一头往他的胸口撞过去,那同学痛得在地上打滚,很多同学都被打傻了,但有一小个子嘴很刁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