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义无反顾!求推荐票!求收藏!(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夜色散去,天色放亮,一轮火球从东方天际缓缓升起。朝阳升起,对大地来说新的一天来临。

对于一号和二号高地上的二十九军官兵们严峻的一天也即将到来,日军昨晚遭受重创,损兵折将还丢失了两块战略高地,绝不可能轻易罢休。

所以,接下来的战斗必将惨烈无比,此时喜峰口抗战正式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好在第37师援军已到,第37师第110旅在旅长王治邦将军的率领下火速驰援喜峰口。

一号高地上,受伤赵登禹将军已经被护送回了喜峰口关城,此时的一号高地由217团长王长海上校负责指挥,二号高地由219团负责,219团团长是历史上的抗日名将吉星文。

参与反攻二号阵地的两百多名大刀队也损失惨重,在援军到达之后,据说从二号高地下来的只有五个人,而且五个人都是重伤员。

一号高地上,217团的官兵们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战士们手持钢枪,神情冷漠的趴在战壕中,严阵以待。

张兴汉和班长赵黑塔俩人也同样趴在一处掩体后面,在他们不远处是四连连长侯万山,昨晚一战,整个四连都几乎拼光了,就剩下了他们三个。

侯万山整个人正抱着自己那柄镔铁大刀闭目养神,仿佛对于即将到来的恶战丝毫不放在心上。

其实此时的侯万山心中悲痛不已,自己整整一个连,一百多号生龙活虎的弟兄,一个晚上就全没了,这种悲痛不是任何语言能够形容的。

但是眼下国难当头,大战在即,每天都有人牺牲,侯万山也顾不得悲痛了,只能够咬牙将胸中的怒火和悲痛强压下去,此刻的侯万山脑海中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报仇!用日本鬼子的血,来祭奠战死的战友。

生逢乱世,强敌入侵,战火连天,生灵涂炭,作为一名军人,能够做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抄起武器,奋起反抗,保家卫国,抗击敌寇!

张兴汉不会悲痛,赵黑塔不会悲痛,第二十九军的官兵们不会悲痛,因为此时不需要悲痛,需要的是勇气,和侵略者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

大约九时左右,日军的进攻开始了。

这次鬼子的进攻比起昨天晚上要猛烈的多,不仅有超乎想象的炮群对217团、218团进行猛烈炮击,还动用了坦克装甲车。

一号高地。

鬼子的炮击刚刚结束,整个高地上火光未灭,硝烟未散。赵黑塔一脸灰尘拨拉着泥土,将张兴汉从一堆土堆里扒了出来。

在刚才鬼子刚才的炮击中,俩人卧倒在战壕中,由于鬼子的炮火十分猛烈,掀起的泥土将张兴汉埋了起来。

张兴汉坐起身来猛地摇了摇头,连连吐出几口带着泥土的吐沫,不禁爆了句粗口道:“干!这些狗日的日本杂碎!”

“哈哈!张娃子,你小子变成土人了。”赵黑塔看着浑身满脸泥土的张兴汉放声小道。

“大伙小心了,鬼子铁王八上来了!”不远处的侯万山大声提醒道。

官兵们闻言,纷纷举起钢枪,黑洞洞的枪口开始伸出掩体。张兴汉咔咔拉动枪栓,将子弹推入枪膛,和赵黑塔同时站了起来,只见高地下面,两辆鬼子坦克车后面跟着黑压压一大片鬼子兵,正朝高地上轰隆隆冲来。

两辆前面挂着膏药旗的日军坦克一马当先,轰隆隆冒着青烟快速的冲了过来。

坦克后面的鬼子兵个个猫着腰尽量和坦克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跟着快步冲了上来。

很快鬼子就进入了射程,全团仅有的十余挺轻重机枪开始陆续开火,密集的弹雨嗖嗖飞出,但是冲在前面的两辆鬼子坦克车仿佛如一头头钢铁猛兽般,横冲直撞冲了上来,密集的弹雨打在它身上除了溅起一颗颗耀眼的火星子,根本就无法组织它的前进。

其实日军用来进攻的并非真正的坦克,而是一款轻型装甲车,早在1927年即日本昭和一年,日本就决定研制国产战车(坦克),包括重战车和轻战车两大类。日本的第一款轻型国产战车是89式轻型战车,研制时间为一年,从1928年四月开始到1929年四月研制成功并且投产。

到了1932年,日本研制出了一种重型装甲车,即92式重型装甲车,这种装甲车一般被日军用于骑兵搜索部队,进行侦察作战任务。

而这次喜峰口的鬼子所用的装甲车就是这种92式重型装甲车,这种装甲车的优点是移动速度快,在此时的亚洲地区来说,装甲也算厚重,但是火力并不强大,每辆装甲车上面只有一挺13毫米重机枪,并未有装备坦克炮。

此时日军装备坦克炮的轻型战车只有一种89式坦克,这种轻型坦克马力小,装甲薄弱,且机动能力很差,加上全车只装备一门37毫米坦克炮,并无车载机枪,如果没有步兵协同作战,其自卫能力较差,很容易被摧毁。

而此时日军的95式轻型坦克还远未开始研制,众所周知,装备了坦克炮和车载机枪的95式坦克要到1935年才能正式投产。正式装备部队至少要到1936年。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