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亲王第2部分阅读(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淼乱庵窘涝斗至严氯ァbr />

1512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的销售,抨击天主教会,从而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大幕。新教信仰如暴风骤雨一般扫过德意志。在这一片如同烧开的岩浆一般的大地上,一个民族正在形成。对腐败的、由意大利人主导的罗马教廷,成为了德意志民族意识萌发的爆发点。德国人忽然意识到,那些意大利人把德国人辛辛苦苦挣来的银币巧取豪夺骗去罗马,以支持他们那穷奢滛欲的生活。德意志人的怒火爆发开来,教廷成为了德国的公敌。

就在这宗教改革的大潮中,德国人意识到,就是因为自己的分裂,以至于没能产生一位强有力的皇帝来保护自己免受教廷的压迫。德意志的有识之士开始追求德意志的统一之梦。

首先是马丁.路德。路德在15181520年间写作了论教廷的罪恶和致德国诸侯书,抨击教廷利用德国的分裂牟取暴利,并号召德意志的诸侯们团结起来,对抗“外国人”的天主教会。

1522年,德国西部爆发了“骑士战争”,其领导人弗兰茨.冯.济金根以新教为旗帜,号召德国人民和帝国骑士们联合起来,消灭德国的诸侯,并拥立一位强有力的皇帝,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人的”帝国。

1523年,德国南部爆发了农民战争,农民们组成的军队四处攻击贵族城堡,焚烧寺院。领导者之一闵采尔宣称要建立一个消灭了诸侯的“地上天国”。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1522年,帝国骑士们被击败了。在骑士们五次对图尔城的悲壮围攻均不果后,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联合起来讨伐骑士们。寡不敌众的骑士们战败了。济金根战死。

1523年农民战争失败了,闵采尔在受酷刑后被处决。

马丁.路德在1521年前对皇帝查理五世还心存幻想,希望皇帝能帮助他推进宗教改革,从而摆脱教会控制,加强皇权。但皇帝在1521年的乌尔姆斯帝国会议上宣布通缉路德,打破了这一幻想。路德继而期望诸侯们帮助他,为此他支持诸侯们消灭暴动的农民们。但是农民战争失败后,农民们惨遭屠杀的惨象使路德深深自责,认为是自己的学说打开了地狱之门。从此路德不问政治,专心宗教事务和对德国文字、语言的改进,直到他去世。

几次统一德意志的尝试都失败了,但统一德国的梦还在一代代德意志人的头脑中盘旋。

这个梦就像一个幽灵,徘徊在农夫耕耘的田地里,徘徊在牧师讲道的祭坛上,徘徊在大学授课的讲坛上。是美梦也好,是噩梦也好,在那梦的尽头,是一个富强的、统一的、再也不会受外人欺凌的德国。

统一,统一,统一。这是新教教育给华伦斯坦的最大的一份礼物,在以后游历欧洲时他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可以说,是新教教育让华伦斯坦萌生了统一德国的想法。而他之后皈依天主教,只是出于实用主义,认为这样做能更好的得到皇帝信任,加快统一德国的步伐。

华伦斯坦统一德国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哈布斯堡王室在神圣罗马帝国这一中世纪的古旧物品中的统治,而是如前文所述,为了建立一个象法国和西班牙一样统一强盛的君主国。而他之所以为哈布斯堡王室工作,仅仅因为华伦斯坦认为在这个阶段哈布斯堡的军力和财力是他实现梦想的最大、也是最方便的助力,而且他此时打击新教诸侯实力的行动恰好和哈布斯堡的利益相符合罢了。要是以后哈布斯堡成为统一的绊脚石,难说华伦斯坦的态度。

华伦斯坦计划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为大概框架,以大德意志为核心,从而建立一个德意志国。这里的大德意志指的是以德国人为主,加上荷兰人、捷克人、瑞士人组成的文化圈。这时民族国家的概念还不成熟,真正的“大德意志”是一个在1848年立宪会议上才被提出的名词,在这里笔者只是打算借用一下这个概念。

笔者所提的“大德意志”是指同在德意志文化圈内,拥有紧密的文化、经济纽带,属于德语区,联合各氏族所构成的联邦。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但因为它太脆弱了,一点点挫折都可能使它的建立前功尽弃。

为什么华伦斯坦坚持要统一德意志

首先,华伦斯坦顺应时代的要求,依照加强中央王权的趋势行动。遍观欧洲各国,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西班牙、葡萄牙,一开始都是一盘散沙似的中古封建国。所有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削弱地方贵族实力,加强中央王权的历史过程。德意志也不会例外。但是德意志因其所属的地理位置和各种历史原因,这一过程被推迟了。同时,因为各地诸侯的存在导致了中央皇权的低落。他们时而互斗不已,时而为了利益而联合,对抗皇权,从而成为历史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而也就在此时,华伦斯坦被历史选中,承担起扫平诸侯、加强皇权、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使命。举个后世的例子吧。为什么拿破仑侵略德意志,却成为了日后德意志统一的最大助力之一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把德意志300个政治实体减少到了40多个。这从反面证明了诸侯割据的危害之大。

德国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期望。如上所述,从宗教改革时期萌发的德意志民族意识此时正在破土生长,人民渴望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以使他们免受外国势力欺凌。同样,德国民众已经对反覆无常、只顾一己私欲而抛弃民族大义的各邦诸侯相当不满,渴望国家统一,由一个强大的皇帝进行统治,从而根除腐蚀整个国家机体的内战。

同时,统一的德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德意志本身是工商业发达地区,汉萨联盟在最辉煌的时期垄断了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波西米亚、西里西亚、莱茵河沿岸地区也都是欧洲闻名的经济发达地区。此时的德意志正处于由中世纪庄园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正在经历由农奴制的种植业农业经济向密集化手工业工场和流通贸易为主的工商业经济转化的时期。为此,正在壮大的德意志资产阶级需要一个统一的环境协助其发展壮大。但是,17世纪的德意志完全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贵族的庄园内仍然大量使用农奴作为劳动力,因此新兴的工场内缺乏自由劳动力;各邦国、城市间关卡林立,道路和河流被人为划分成无数段落,货物的运输途中要被征收繁杂的税收,经常导致贸易的利润不足以补偿通行费造成的损失;各地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随意发行大量轻重大小不一的货币,严重阻碍贸易;诸侯间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冲突给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货物和资金的运输随时都会受到乱军和劫匪的马蚤扰。完成国家的统一,清除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阻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正在壮大的新兴阶层的利益。可能华伦斯坦的初衷并没有我们今天想象的如此高远,但是他绝对知道分裂是这个国家贫弱的原因。

最后,华伦斯坦的主张符合文化统合的历史大势。无论在那个时代,都会有落后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先进文化的拥有者一般都兼具实力和吸引力。落后的文化会被先进的文化吸引,从而增加与先进文化的相似度,甚至与之同化。德意志文化从中世纪起就强有力的吸引了周边氏族的文化。但是,随着自身的衰落和周边邻国的发展,德意志作为中欧文化中心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如果完成统一,就可以大大放缓、甚至扭转这一趋势。

此时的德意志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华伦斯坦领导德国赢得三十年战争,各氏族就会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共同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笔者作此假设,基于以下分析:

i. 文化同化原理。如果战争获胜,德国文化将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将以更强势的姿态在各氏族区域传播,最终同化和吸收各氏族文化,形成新的德意志文化。

ii. 强大的中央权力。在战争中得到加强的皇权将拥有更强大的统治力和军事力,从而更有效的压制地方上的离心行为和思想。

iii. 经济吸引力。同意后的德国将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统一货币,大大加强德意志的经济实力,使之成为中欧的经济核心,吸引周边地区,从而使各氏族区域和德意志本国完成经济一体化。长此以往,一个统一的大德意志经济体将使得大德意志文化圈更加牢固,进而为一个融合了各氏族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铺平道路。

曾有人怀疑过华伦斯坦的宗教主张,认为他提出的实现宗教自由的主张和时代不符,不可能实现。但笔者有不同看法。

固然欧洲人为信仰而战的情结很重,但是毕竟十字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反感教会的腐败和对德意志的民族和经济压迫,随后才是宗教方面的异议。其证据就是路德所创建的路德宗和天主教相似度极大。茨温利和加尔文等人的改革主张更激进,但影响力在德国有限。大多数新教的支持者也是因为经济和社会原因支持宗教改革。所以宗教宽容还是大有市场的。

而且,自从1548年对新教诸侯灾难性的施马卡尔登战争各位只要知道在这场由新教诸侯方挑起的战争中,新教诸侯的联合军被天主教方面的查理五世皇帝结结实实的暴扁了一通就可以了后,直到1618年,德意志都没有因为宗教爆发大的冲突。可见,为宗教打仗已经很不时兴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偶尔也会出几个宗教狂热者,就像斐迪南二世皇帝……

总之,即使华伦斯坦没有意识到,他统一德意志、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国的理想也是和历史大势相一致的,这一点无可厚非。

战役

7双璧互击:

在华伦斯坦暂时退场时,让我们稍等一下,看看幕后还发生了什么故事。

说到三十年战争这场大剧,除了华伦斯坦,还有两个不能不提到的人:另一位主演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以及一切的主导者,法国首相兼枢机主教黎塞留。

关于古斯塔夫的成就和黎塞留的伟大,已经有无数学者做过论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言。

总之,黎塞留主教发现前一张牌丹麦太不顶用,就打出了一张王牌。

1630年,在法国答应每年补助30万塔勒后,以保护北德意志的新教兄弟为名,瑞典对帝国宣战。古斯塔夫带领13000名北欧武士在波美拉尼亚登陆,正式开始了三十年战争的瑞典干涉阶段。狮王入侵德国,乃为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南岸的领土,建立霸权,同时扶植北德诸侯为傀儡国,以征服德意志为目的。

古斯塔夫在战前宣称此次要和“那个华伦斯坦”一决雌雄,可是让他失望的是,华伦斯坦在他登上德意志的土地一个月前就被解职了。没有找到对手的“北方雄狮”只好拿其他人打牙祭了。

1631年,对归还教产敕令实在忍无可忍的新教诸侯们向古斯塔夫伸出了乞援之手。感到时机来临的的古斯塔夫立刻发兵南下。

顺道一提,和瑞典人做朋友和与他们为敌几乎同样可怕。在经过的地方,瑞典人照样横征暴敛,和“蝗虫大军”有的一拼......

9月,瑞军和有“马德格堡屠夫”之称的提里伯爵注:1631年,提里伯爵的军队在攻克马德格堡后焚城,3万居民大多葬身火海的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进行会战。瑞典军是一支划时代的军事力量:由自由民组成的常备军、火枪兵为主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领先时代的火炮,加上古斯塔夫本人的军事天才,使得瑞典军获得压倒性胜利。古斯塔夫乘胜南下,于1632年初的列赫河会战中再次取得大胜,帝国军统帅提里伯爵在此战中受重伤,两周后去世。瑞典军队攻下了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维尔茨堡、班贝格、多瑙沃尔特。战争风暴一站又一站地席卷上述城市,攻无不克。瑞典军在随后的三个月中连陷南德重镇美因茨、奥格斯堡和慕尼黑,兵锋直指奥地利。

命运又把华伦斯坦推上了前台,命中注定他将和古斯塔夫这位优秀的敌人有一场生死之战。

皇帝再一次召见华伦斯坦,苦苦哀求他“挡住那个北方来的野蛮人”。华伦斯坦答应了,但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条件:皇帝出40万塔勒雇军队,他本人对皇帝的军队和德国境内的西班牙后备部队拥有独自的指挥权,以抵御外部敌人的入侵;取消斐迪南王子任总参谋部成员;华伦斯坦不受任何人监视;他在攻占的国土上接管皇帝的若干权力,如没收财产权和赦免权;最高统帅可以和外国进行各种谈判;他具有无限权力,可以作为帝国的全权代表签署和约;他还取得了一项非常难得的条件:只要他觉得什么地方可行如萨克森他就可以取消“归还敕令”,当然要以相应的政治妥协为条件,如停战、保持中立,如能实现和平则更好。这些妥协使将军把权力扩展到政治领域,他已能像宰相或外交大臣一样干预朝政。

斐迪南二世答应了,什么都答应了。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打退瑞典人的进攻。

华伦斯坦组织了40000人的军队,但他深知这支军队还缺乏训练,不能和古斯塔夫硬拼。于是在几场前哨战后,华伦斯坦迅速提兵北上,避实击虚,打击古斯塔夫的新教盟友。很快,图灵根和萨克森就撑不住了,哭歪歪地求古斯塔夫回来救命。古斯塔夫只得回军救援。

历史定格在1632年11月16日。吕岑战役爆发的那一天。

那天,战场上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

会战开始时,华伦斯坦的右翼依托着吕岑城外的一个小山丘,左翼则到城东方的一条小溪。他的总兵力有两万五千人,计有歩兵约10000人,骑兵7000骑,大炮 60门,増援骑兵 8000骑。于是他把除了负责防守山丘和吕岑城以外的步兵集中成四个大方阵每阵三千人的规模,而火枪兵全都被部署到战壕里。

由于右翼有山丘跟城市,因此他左翼的骑兵较多,而右翼则较少。同时他也把六十多门炮分成两群,分别部署在山丘上和方阵前方。

而古斯塔夫的总兵力只有两万人,计有歩兵 12800人,骑兵 6200骑,大炮 60门,于是他把步兵分成两线,其正面大约与华伦斯坦的步兵方阵所占正面相等。

瑞典骑兵则被古斯塔夫以平分的方式部署在两翼,由于兵力不足,在中央后方只留下了少数骑兵担任预备队。瑞典军的26门重炮和40门步兵团属野战炮都集中在步兵的前方。

本来古斯塔夫还可以获得15000人的萨克森军队支援,可是这支援军莫名其妙的在路上晃荡,直到战役结束都没见着影子。

上午十点,浓雾略略散开,古斯塔夫一马当先向帝国军阵地冲去。跟在他后面的是20000高喊着“上帝保佑”向前冲锋的瑞典武士。

开局顺利由古斯塔夫亲自指挥的右翼突破了帝国军战线,瑞典军中军和左翼也都把帝国军赶出了战壕。

但是战局瞬间逆转,当瑞典军中路部队向左旋进,想配合左翼围歼帝国军右翼时,和本军右翼部队脱节了,露出了一个大空当,暴露了自己的侧翼。

华伦斯坦抓住战机反攻,一举击退瑞军中军。但鬼使神差地,战场上忽然又大雾弥漫。华伦斯坦担心侧翼受敌,急令军队停止前进,但也因此失去了突破瑞典军的机会。

这时的古斯塔夫刚刚得知中军败退的消息,急忙带兵来援,却陷进了浓雾中。

大雾中,古斯塔夫带着三个随从,和本队失去了联系。左冲右突之时,不幸撞进了一大群正原地待命的帝国军人中。

一场惨烈的格斗,古斯塔夫身中三枪,血染疆场。

只有他的战马,带着血污跑回了瑞军阵地。

此时的瑞典军队左翼,正遭受着8000骑帝国来援骑兵的猛烈冲击。4次冲击未果后,第5次帝国军终于突破瑞军防线。但是他们的指挥官,勇猛的巴本汉受了致命伤,在战后医治无效去世。传说,巴本汉一直顽强的撑着,直到士兵告诉他 “我们打死了瑞典国王”后才含笑离开人世。

浓雾散去,瑞典军悲愤地发现他们的国王战死了。

如同狂暴的海潮,瑞典军开始了大暴走。他们像发疯了一样冲击帝国军阵地,势不可挡。

直到夜幕降临,华伦斯坦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主动撤离了战场。战场上只留下数千具尸体和悲痛愤怒的瑞典士兵。帝国军损失了6000人,而瑞典方面损失了4000人。

他们赢了,华伦斯坦对自己说,但他们也输了。

他是对的。

随着“北方雄狮”的逝去,瑞典也就失去了对北德诸侯的控制。更重要的是,瑞典军队没有一个统帅能替代古斯塔夫的位置。也没有哪一位瑞典将军能在战场上压倒华伦斯坦。瑞典军队失去了军魂和在德国扎下的根基。

华伦斯坦输掉了吕岑战役,却得到了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只要假以时日,华伦斯坦就有自信消灭敌人。

只要还有时日......

古斯塔夫阵亡

8因剑而生,因剑而亡: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