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的农人,豪贵家的庄户也就罢了,横竖凑足了租子,不至于被主人家刁难。可普通农人那就要发愁户税丁税。尤其是有“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之说,这里的庄户都住久了的,收成也远不如从前,租子却还按从前收,谁吃得消?
沈家在京中扎了根,沈和也终于联系上出嫁的嘉娘,告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前些日子沈嘉还从北边送信来,只说北地大旱一场,怕是今年收成也十分惨淡。
去岁北地便灾荒,粮食卖出天价。沈嘉嫁了个举人,好歹有功名在身,不必担忧丁役,夫妻俩靠着廪米衣食无忧,影响倒也不算大。
可其他人家就没有这么幸运的了,在沈嘉信中,有全家不堪饿死,投缳而亡,有没了粮食,不得不以雁矢、蚕矢为食的,可谓流亡满道,骴骼盈野,
沈瑜看罢信,想起南下途中自己亲眼所见,不由长长叹了一声。顺遂的日子过了太久,忘了京城以外的天下,是如何的乱世模样。
相比之下,浅窄的几件茅屋,一家人住着,也觉得其乐融融。
正因如此,沈瑜守孝,没了考取功名的压力,反而潜心研究农书,总结了许多书里的经验,与自己的想法结合,亲去地里指挥人侍弄庄稼,尝试培育良种,试验不同肥料。
“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
沈瑜给老师写信,除了附上自己的经义文章,也少不了提及在田地间的感悟。
周旷回信中充满慨叹。若沈瑜如今有功名,光凭着田间这些实绩,写出文章流传,在服丧时养足望,便足以越过铨选,搏个郎中。
可惜他如今不过半大孩子,哪怕真做出什么,也没人听他的。
沈瑜倒不大在乎这些能不能给他带来名声,他能帮助周围的农户交租,不必为一口饭发愁,就心满意足了。
“玥娘的好日子快到了,你也除孝了,便回去送一送你妹妹吧。”宋氏冲儿子说道。
沈瑜点点头,心中一痛:他与沈玥也是许久没见,不想刚到见面的时候,妹妹就要嫁给旁人了。
何况那个旁人还是皇帝的兄弟,身份尊贵的亲王。侯门一入深似海,那王府又岂是什么好去处。
沈瑜与母亲说了会话,便往前头去了。沈家的庄子不大,院子里却辟了间不大不小的空屋子,里面摆上十几条长凳,算是个小小的讲堂了。
如今这讲堂里,庄户家的孩子们坐得满满当当。他们虽然衣衫褴褛,却努力挺直身坐着,各个眼睛瞪大看着沈和,听他讲《孝经》。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