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4(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Happy birthday to

第17章 番外 旧年旧事

那些曾以为会永远鲜明的跳动着的,已成了旧事;那些曾以为永垂不朽的,成了旧事里的无名氏;那些曾以为永生难忘的,慢慢在硝烟里化为了灰烬,那些曾以为永不褪色的,已化成了暗淡的瘢痕。再深再浓,终究抵不过岁月弄人,也终究只是,那街那巷,旧年旧事。

——题记

一 那个叫张谨青的在七期里忐忑毕业的步兵学员

旧年的这个时候——

那不就是去年?

不是去年——是旧年了……

方君禺不是第一次看海,却是在那之后第一次看海。

海……总归是一样的吧。

可又好象是不一样的,山东的海,辽宁的海……厦门的海……

明明是在青岛,可方君禺却总有一种错觉,海的对面,是张谨青。

张谨青,男,山东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学员。

黄埔的第七期很是忐忑,据张谨青自己说,他留守南京。现在想来,张谨青的模样都记不清了,但仿佛还是那带着南京口音的调子,说着一口的山东方言。

那时候仗还打着,方君禺也还年轻,也曾经一腔热血,也曾经壮志凌云。

黄佩笑了笑,小小声的对旁边的女孩子道,“这位,据说也是参加过抗战的,这不,八十来岁的人了,都糊涂了,明明是人工湖,非得说是海。”

崔如是这个月来的实习生,听了黄佩的话瞪圆了眼睛,道,“那……会不会出什么事啊……”

黄佩道,“哪里会出什么事,就是人老了,有时候犯糊涂。”说着,偷偷地看着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方君禺,又道,“多少年前的事了,估计老人家自己都记不清了。”

崔如道,“老是……老是这么自己解闷吗?”她倒是没把自言自语这个词说出来。

黄佩道,“也不是,就是前几日从台湾过来一封信——这不,又怀念起以前的事儿来了。”想了想,又说,“老人家也不容易,打□□的时候也差点没了命,后来平反了,没家没亲人的……”后半截的唏嘘就咽在了空气里,她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

崔如还年轻,好奇心也重,听了就问,“什么信啊?”

黄佩道,“据说是旧友张谨青生前写的信,只盼着有一天能送到他手里。近日才费了周折从香港转过来的。”她终究也没说得明白,信她是没看的——她倒是想帮着读,但方君禺不让。她也有些纳闷那薄薄的一张纸上究竟是什么重了千金的字。

再说,早就是旧年旧事了。

旧年的时候,张谨青而立之年,他的前半生在那个年代里就仿佛是一个必然。十几岁的时候娶了大他三岁的妻子,而后赴美留学,那时革命之风盛行,他也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早有了报国之心。

再之后,几经周折,他如愿以偿的进了黄埔军校。

张谨青,男,山东临沂费县人,黄埔军校七期步兵。

方君禺后来知道的,也就是这些。

张谨青的信,写在三十七年前,算是临终的绝笔。

他写了四封信,嘱托儿子寄给那些应当活着的,也应当是记得他的人。但这是极为不易的,找了这么些年,张谨青的孙子终于也就找到了这么一个。

其他的,不是死了,大抵也是音训无凭了。

方君禺认识张谨青的时候,张谨青在军统任职,他以一个杂货店老板的身份和方君禺相识,然后成了方君禺的房东。

那个时候,方君禺留日归来,加入□□,后来摆在明面上的身份是女校教员。

短暂相处的三个月以后,张谨青以一个过客的身份,短暂而匆匆的路过了方君禺的生命。方君禺就如同那时候任何一个有些志向的青年,而张谨青的形象则代表着守旧而懦弱的无知国民。

只是,看起来而已。

方君禺再见到张谨青的时候是1943年的夏天。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yzwhub.com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